<sup id="i4gic"><div id="i4gic"></div></sup>
<rt id="i4gic"><small id="i4gic"></small></rt>
<rt id="i4gic"><small id="i4gic"></small></rt>
<rt id="i4gic"></rt>
<acronym id="i4gic"></acronym>
<rt id="i4gic"></rt>

新聞中心NEWS您當前所在位置:首頁>>新聞中心>>行業新聞 > 新聞詳細

幾乎沒有年輕人學木匠,這門技藝將失傳?
文章來源:中國林業網      作者:琴博包裝     發布時間:2019/11/16 15:11:57     瀏覽次數:

幾乎沒有年輕人學木匠,這門技藝將失傳?


華夏文明上下五千年,留下無數讓世人嘆為觀止的古老文明:孔孟老莊的偉大思想,屹立千年的趙州橋,秦皇漢武的萬里長城,凝聚著古老智慧的四大發明,還有燦爛的木藝文明和傳承的工匠精神。魯班就是我們大家敬仰的一位木工大師。然而當下,傳承千年的工匠精神卻逐漸消逝,一些家具品牌紛紛追求“國外”的標簽和國人爭相追逐的局面形成鮮明反差。


我們要反思工匠精神的失落,思考工匠精神及其背后深層次的內涵由誰繼承?



木匠行業瀕危,手藝要失傳?


有個小木匠曾在網絡上說出了殘酷的現實:“現在的年輕人中有幾個愿意干這種,說白點就是苦力的活呢?又臟又累,又不是什么體面工作?!?/span>他說到了問題的關鍵點——體面。


體面是什么?體面就是一個社會的認可。多少從小便酷愛做木工做手藝活兒的年輕人,卻苦于家庭的反對,社會的不認可,只能遠離真心喜愛的木匠工作。


《新商報》曾經做過調查,目前傳統木匠的普遍年齡在45歲以上,年輕人幾乎沒有再學木匠的了。

木工活既要用心,又還費力,他是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與一體,既要設計又要掌握各種技巧來創造,沒有聰明的頭腦一般學不會木工,所以許多年輕人寧愿學理發當廚師,也不沾木工的邊兒,如此的“技術斷層”“青黃不接”讓那些等著徒弟接班的老匠人們倍感失落。無人接班、沒人肯學,民族文化遺產無人鉆研與繼承,木匠這種職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尷尬境地。這不僅是一個職業的瀕危,而是預示著一門技藝的失傳。


匠人也能成大師


能把木匠活兒做好的人,在其他崗位上一定也能做出好成績。有人說:“匠人永遠成不了大師?!钡珰v史上,不少做過木匠的人卻真真切切成了“大師”。


1、諸葛亮:諸葛亮在木工方面不僅技藝了得,還自創發明了“孔明鎖”“木牛流馬”等。


2、朱由校 —— 明朝的木匠皇帝:從做皇帝的角度看,朱由校并不是一位好皇帝,但他實在是一位天賦異稟的木匠天才。據說,凡是他所看過的木器用具、亭臺樓榭,他都能做出來。


他親手做的小玩具木人神態各異、惟妙惟肖,放在市場上賣,老百姓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也會花重金購買。此外,他還發明了中國最早的噴泉。


3、齊白石:齊白石從15歲到26歲,做了十多年的木匠。齊白石長年走街串巷,雕花刻木,在長年的勞作中錘煉了齊白石的造型、構圖,以及對材質把握等多方面的能力。


同時,他長期操刀游刃木間,練就了手、腕、臂的功力,使之后來的書法繪畫及篆刻深受其益。


工匠精神的核心:專注力


能做好木匠的人,亦能成為大師。并不是說木匠是通向大師必經的道路,關鍵在于,能做好木匠的人,他擁有最可貴的專注力,而專注是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。

專注的力量很大,它能把一個人的潛力發揮到極致,一旦達到那種狀態你就沒有了自我的概念,所有的精力集中到了一點


莊子在《達生》中描寫了一個工匠不用工具,只用手指一轉,就能畫出完美的方圓。這當中的秘訣就是“用志不分,乃凝于神”。

什么是“凝神靜氣”,通俗一點,就是我們常說的專注力,而專注力就是工匠精神的核心。


匠人在經過長期的錘煉,培養了高度集中的專注力,在工作中別無旁視、專心致志,已經達到了一種忘我的、無我的、物我一體的境界。

當木匠專注的把手中的木頭當做一件藝術品來打磨雕刻時,殊不知,他自己呈現出物我兩忘的境界已經成了一種藝術美。


相關新聞
青丝影院高清版在线观看-99热这里只有精品论坛-国产91精品拍在线观看-一本之道高清无码视频
<sup id="i4gic"><div id="i4gic"></div></sup>
<rt id="i4gic"><small id="i4gic"></small></rt>
<rt id="i4gic"><small id="i4gic"></small></rt>
<rt id="i4gic"></rt>
<acronym id="i4gic"></acronym>
<rt id="i4gic"></rt>